復工首日不想上班?焦慮可以但別過度放大
無論是“月亮”還是“六便士”,我們都無法視而不見和“二選一”
初七這一天像極了“倦怠表白日”,因為多個詞條上了微博熱搜,例如“不想上班”“初七”“如何應對節(jié)后焦慮”“假期結束”等等,似乎這一天的時間是專門留給被窩里吐槽的,然而每一個吐槽的人明明都老老實實地坐在了工位上。網(wǎng)絡上滿滿的復工焦慮,使得網(wǎng)友們的發(fā)言與搜索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抱團取暖。
春節(jié)長假,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個親情假,它寄予了國人最深沉的“精神認同”之情義。這個年,無論是在哪里過的,都讓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改變了長時間“在路上”的重復與疲倦,呈現(xiàn)出一種與工作期間大有區(qū)別的慢節(jié)奏狀態(tài)。我們的肉體需要這樣的休憩,我們的精神需要這樣的共情。
但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,又所謂相聚時難別亦難。所以,復工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一種情緒,關于復工焦慮的表達也是可以被包容、被尊重的一種行為。
不過,工作和私人生活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內容。即使是有勇氣和情懷做到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即使是實現(xiàn)了被人艷羨的財務自由,不工作,只愉快玩耍,也是不太現(xiàn)實的。毛姆小說《月亮與六便士》里的斯特里克蘭德,人到中年時擺脫了坐班的日子,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一名避世的畫家,這是很多都市上班族向往的人生,但問題是,畫畫同樣是在謀生,也就是在工作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。
可見,無論是“月亮”還是“六便士”,我們都無法視而不見和“二選一”。感嘆春節(jié)假期還不夠長,慨嘆“時間都去哪兒了”,再正常不過,但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,休整結束,就得快速度過這段情緒的波動期,把身體和情緒調節(jié)到積極狀態(tài),及時從倦態(tài)中走出,繼續(xù)營造我們在人世間的漫漫“工程”。
其實,假期后的心理重建,非常重要。但這么多年來,我們似乎并沒有設置好休閑與工作的緩沖期。假期余額有限是一方面,意識有限是另一方面。人不是機器,不能隨時摁下“按鈕”,進入各種狀態(tài),但人可以掌控身體的語言和節(jié)奏,以適應社會規(guī)則,適應各種困難的沖擊。(伍里川)